晚上10点多的时候,作文本里跳出了“素材”和“材料”字样的两个小人。作文本一把拉住两个小人问:“半夜三更的,你们往哪儿跑?”
“我们找老师评理去!”两个小人异口同声地说。
“别影响老师休息了——你们争论什么,先说给我听听,说不定我可以为你们解释。”
“素材”小人说:“我的年龄比‘材料’大,我应为哥哥;‘材料’的年龄比我小,应该为弟弟。但是‘材料’不认账。”
“材料”小人说:“我们是双胞胎,我比‘素材’成熟,我应该为哥哥才合理。”
作文本笑着说:“你们的话都只说对了一半——是的,‘素材’的年龄比‘材料’大,因为是先有‘素材’,后有‘材料’的;‘材料’也确实比‘素材’成熟,可以直接成为作文的一部分,而‘素材’不能——尽管如此,你们也不是双胞胎。”
“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啊?”“素材”“材料”焦急地同声问道。
作文本端坐在书桌上,一本正经地对它们解释起来:“你们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呢!刚出生被人发现时,只是生活的原始雏形,被人用文字第一次记录下来,叫做‘素材’;接着,习作者进行思维加工,描述得比原来更典型,更形象,更生动,就叫‘材料’啦!我再打个比方吧,‘素材’是个小姑娘,‘材料’是经过梳妆打扮后,将要出嫁的新娘——出嫁到哪里去呢?出嫁给某一篇作文,作为某篇作文的一个细节,或段落,成为作文的一个部分……这就是你们之间的关系,要正确理解,不要盲目争大小啊!”
作文本说完,将两个小人拉了进去,又“哗”的一声,将封面盖了起来。